201*年1月29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了最新研究生培養與學位授予學科評估結果,對全國**1個教育單位的2**9個學科根據評估結果進行聚類排位印刷工程學科評估。根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的說明,“學科評估采用‘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結合、以客觀評價為主’的指標體系,包括‘師資隊伍與資源’‘科學研究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科聲譽’四個一級指標(詳見附表),指標權重全部由參與學科聲譽調查的專家(本輪評估約*000名)確定”。
必須承認,教育部此次對全國*00多加高校進行“學科體檢”,并提供了大學學科排名的官方版本,是對社會上種種不甚科學的排名的一次矯正印刷工程學科評估。首先,本次排名是以學科為對象,比起以大學為對象,更具可比性。第二,數據的采集更為鄭重和可靠,根據教育部的說明,本次數據采集利用了“歸屬度”方法合理解決跨學科、跨單位合作成果的重復使用問題,使用專門系統檢查重復數據,利用公共數據全面核查填報數據,并對部分數據網上公示、接受各方異議,從而保證了數據使用的可信度。 第三,依靠全國的專家進行評估也令人更加信服。
教育部此次“學科體檢”強化質量、多少會對“大學合并風”、民間版的“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之風”起到撥亂反正作用印刷工程學科評估。過去10多年,中國大學流行“合并風”,許多坐落在各省省會城市的著名大學紛紛兼并一兩所甚至近十所周邊高校,以壯大自己的聲勢,提升本校的實力。但這輪評估結果表明,大學合并不一定帶來學科水平、研究能力的提升。北大、清華、人大恰恰是合并高校較少的學校,尤其是中國人民大學,沒有合并任何一所其他高校,但依然能在諸多傳統學科中拔得頭籌。
然而,大學作為國家人才培養基地,以“教書育人”為目的,其實踐的方法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效果也是難以用幾個簡單標準量化的,而即使對于某些可以量化的數據,其操作過程也會因為復雜的實際情況而喪失準確性印刷工程學科評估。綜合看來,教育部此次評估也存在著較多問題,其評估結果值得質疑。
一、 評估標準偏向于學術研究印刷工程學科評估,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校不利
根據教育部的說明,本次學科評估是對“具有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予資格的一級學科進行整體水平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聚類排位”印刷工程學科評估。 再回顧教育部于200*年、2009年進行的學科評估工作,會發現三輪評估對象一脈相承,即都是針對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學科培養。換言之,三輪評估工作都未考慮本科生的學科培養。眾所周知,研究生及博士生學位主要是為了培養研究型、學術型人才,而無意于學術追求,或實踐應用能力較強的學生往往在本科畢業就進入工作崗位。目前國內就有部分高校以培養此類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這類高校往往難以進入評估體系或在評估體系中處于不利位置。
本次評估對學術研究的偏重還可從其評估指標中發現印刷工程學科評估。從附表中可以看出,本次評估的一級指標分別是“師資隊伍與資源”“科學研究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科聲譽”,科學研究水平作為一項獨立的指標,而應用能力和實踐技能卻未能得到同等重視。再看二級指標,“師資隊伍與資源”的標價標準包括“專家團隊情況”、“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情況”,“人才培養質量”包括“學位論文質量”、“授予學位數”(授予博士、碩士學位人數),而“學術聲譽”又包括“學術聲譽”、“學術道德”。可見,每一個一級指標的評估又都包含了學術研究內容。
從事理論研究或實踐工作并無高下之分,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發揮所長、推動社會進步印刷工程學科評估。國家發展需要理論型人才,同樣需要實踐型人才。而個人價值的實現也完全可以根據個人天賦及價值觀選擇不同的方向。誠然,教育部學術指向的評估標準可以為高校建設作為一種方向上的指引,然而,作為一份向社會公眾,特別是學生和家長提供參考的官方報告,其價值標準的單一性是不可取的。
二、 指標體系更加科學印刷工程學科評估,但仍存在不足
教育部此輪評估推出了五大改革措施,包括:第一,強調質量,淡化規模,樹立學科評價的正確導向;第二,創新學生質量評價模式,開創學生質量評價的新視角;第三,創新學術論文評價模式,營造學術論文評價的良好氛圍;第四,改革科研成果評價模式,強調學科的社會服務能力;第五,分類設置指標體系,突出學科特色,強化分類指導印刷工程學科評估。
必須承認,這樣的改進是趨于合理的印刷工程學科評估。但是改進之后合理性占多少,仍然存在疑問。例如,不再單純比較SCI的論文數,采用 “多維度學術論文評價”方法。如將論文“他引次數”及“ESI高被引論文數”與最新發表的高水平期刊論文同時納入評價指標等。但這一旨在強調學術研究質量的評價方法,卻被某些高校鉆了空子。一些大學和學術機構在“他引”上做文章,發動朋友與同事,建立國際合作關系的“互引”。高校這種“趨利避害”“愛惜羽毛”的做法也反映了,在新的評估標準下個別參考數據易被操縱,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大打折扣。
此外,改進后的評估指標還包括學生國際交流情況(詳見附表),按學生境外留學和交流情況評估,這也是比較合理的改進印刷工程學科評估。然而,若細化到不同專業,就會發現這一指標會給某些學科帶來不利。比如宗教學專業中,研究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學生明顯比研究道教的學生更容易出國,而對于某些長于道教研究的學校,在此項標準下明顯容易吃虧。由此可以看出,改進后的指標仍然不能完全反映大學學科實力。
三、 指標權重不公開印刷工程學科評估,各指標權重的合理性存在疑問
根據教育部官方說明,學科評估采用“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結合、以客觀評價為主”的指標體系,包括“師資隊伍與資源”、“科學研究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科聲譽”四個一級指標,指標權重全部由參與學科聲譽調查的專家(本輪評估約*000名)確定印刷工程學科評估。 然而,最終確定的指標權重到底為何,評審部門卻沒有公布。對此,筆者有如下幾點看法。
第一,最終確定的指標權重是否合理、科學,存在疑問印刷工程學科評估。什么樣的大學才是好大學,大學學科建設應該遵循怎樣的標準和導向,歷來是飽受爭議的問題。社會和學界探討多年也未得出統一的答案。這不僅是因為“育人”工程的復雜性,也因為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傳統和特色,承擔著為社會輸送不同類別的人才的責任。若以統一的評價標準要求不同學校和專業,不僅是不實際的,也會造成大學學科建設失去自身的優勢和特色。盡管此次指標權重由參與調查的專家確定,專家們對大學學科建設有自己的見解和經驗,但仍然存在較大的主觀性,最終敲定的結果是否真正合理,仍然會受到質疑。評審部門應該將結果公布,接受外界反饋。
第二,對不同學科和專業是否應該采用統一的指標權重值得商榷印刷工程學科評估。誠如上文所言,不同的學科各有側重,如果不問學科特點和功能(如偏重理論還是應用),采用“一刀切”的評價體系,最終結果則不能反映大學學科建設的真實實力。
四、 評估體系社會參與不足印刷工程學科評估,缺乏反饋機制
大學學科評估是一件復雜的事,社會上多年以來形形色色的排名就體現了對大學質量評估的多元標準印刷工程學科評估。本輪教育部發起的學科評估以專家為主導力量,有一定的正式性和專業性,但也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聽取各方聲音。
總體看來,本輪評估在社會參與和反饋機制方面還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應該把基礎數據和統計模型公開,接受監督和評論;再次,還應該鼓勵對于評估結果的評論和反饋,要讓公眾明確地知道此輪評估的理念和重點價值導向、以及尚不全面和不精確之處,從而做到不盲從印刷工程學科評估。
五、 “育人”無法具體量化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不僅包括知識的傳輸、技能的授予,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的發展空間和包容的人文環境,教會學生自信、獨立、不斷學習和思考、尊重他人、善于溝通印刷工程學科評估。這些才是大學育人的根本,卻也是最無法量化的東西。在這里,大學質量評估和“育人”工作的根本矛盾就體現出來了。任何評估指標都只是對外在的、顯見的成績的衡量,而大學帶給學生的遠遠比指標所量化的東西復雜得多。因此,對于大學來說,不可因排名自亂陣腳,需明白排名是“末”,育人才是“本”。
作者:一個關心印刷工程學科評估我國教育事業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