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術發明以后,我國勞動人民經過不斷實踐和探索,終于在北宋慶歷年間由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膠泥活字印刷術)印刷。繼泥活字發明之后,又發明了木活字。而到明清兩代,木活字印刷普遍推廣了。
明代,用木活字印書就比較普遍了印刷。清人龔顯曾說,明人用木活字板印書,“風乃大盛”。有書名可考者約一百余種。木活字印刷不但流行于蘇州、杭州、南京、福建等沿海地區,而且發展到四川、云南。其中包括藩府、書院和私人都有用活字印書的。內容也很廣泛,其中最多的是詩文集。
清代的木活字印書更加普遍印刷。無論官私及坊間,都不斷有印本出現??逃∽钤缍志氖怯赫?1725)歸安汪亮的《唐眉山詩集》(唐庚撰)十卷。而清朝最大的一次采用木活字印書活動,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印《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乾隆帝在修《四庫全書》時,下詔刊印從明《永樂大典》中輯出的大批失傳古書。因數量大,刊版耗費財力、人力和時間,主辦人金簡建議用木活字排印,得乾隆帝批準,故又改名“聚珍版”。金簡雇工刻棗木活字達二十五萬三千五百個,先后共印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一百三十四種,二千三百多卷。后來金簡還把刻印的經驗寫成了《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書,詳細說明了木活字的制造吉印通書的方法程序,是介紹活字版印刷術的重要文獻。此后全國各地紛紛仿效,木活字印書更加普遍。據估計,流傳至今的清代木活字印書約有二千種。
木活字,是我國古代印刷術中使用最廣的一種印刷。在使用木活字印刷過程中我國先后采用了錫活字、銅活字和鉛活字印刷。著名的有弘治三年(1490)華燧會通館所印《宋諸臣奏議》,被認為是最早的金屬活字印本,當是錫活字印本。銅活字在我國金屬活字中使用最多,最早的銅活字印本,可能是元代印制的《御試策》。銅活字印刷于15世紀末在我國盛行,主要流行于江蘇的無錫、常州、蘇州、南京以及浙江和福建的建寧、建陽等地,以無錫的華家和安家最為著名。
華家于弘治十五年(1502)用銅活字印過陸游的《渭南文集》和《劍南詩稿》印刷。華堅父子還用銅活字印過《蔡中郎集》、《白氏文集》、《元氏長慶集》等,所印書每卷末均有“錫山蘭雪堂華堅活字銅板印”字樣。
采用銅活字與華氏同樣有名的印書家是桂坡館的安家印刷。安氏用銅活字印的書可考者有十種,其中正德《東光縣志》是國內唯一用銅活字印的地方志。
明代銅活字印書中還有福建建陽中最有名的印本為藍印的“芝城銅版”《墨子》印刷。
清代的銅活字印書,在康熙年間宮廷曾刻有銅活字,印刷過天文、數學、音樂等方面的書籍印刷。規模最大的是雍正四年(172*)內府刻印的《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共印了六十四部,每部一萬零四十卷,五千零二十冊??上н@批銅活字,在乾隆年間被熔毀充作鑄錢的原料。
道光年間,福建人林春祺以二十多年的工夫,花費了二十多萬兩銀子的投資,雇人鑄造了大小銅字四十多萬個用來印書印刷。因林的原籍是福清縣尤田人,所以銅字定名為“福田書?!?。這批銅活字曾印過顧炎武的《音論》、《詩本音》和一部軍事叢書《水陸攻守戰略秘書》等七種書。林春祺還寫了一篇《銅板敘》,記錄了他刻制銅活字的原因和經過。這是我國有關制造金屬活字僅有的文獻。此外,臺灣總兵武隆阿于嘉慶十三年(1*0*)曾制銅活字,印成《圣諭廣訓》。
明清兩代遺存至今的銅活字印本尚有二十余種,大部分收藏在今國家圖書館印刷。
雕版印刷術發展到明清兩代,出現了成套版印刷技術印刷。普通雕版印刷一次只能印出一種顏色,稱為“單印”;而用套版方法印出來的書,則具有兩種或幾種顏色。它是在規格完全一樣的版面上,分別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顏色,重復疊印而成,所以叫“套版”,或叫“雙印”。這一套技術叫套版印刷術。用這種方法印出的書本稱為“套印本”。初期,多用朱黑兩種顏色印刷,這樣印出來的書稱為“朱墨本”,或叫“雙印本”。后來才發展到用四色、五色來套印。根據用色的多少套印的書被稱為“四色本”、“五色本”等。
我國現存最早的明代套印本,是明萬歷年間在安徽歙縣印刷的《閨范》一書印刷。我們今天常見的套印本,絕大部分是由明萬歷年間吳興閔齊伋、凌濛初所刻。閔、凌兩家所刻套印本很多,達一百四十種左右,包括經書、子書、史抄和詩詞文集、小說殘曲等,內容相當廣泛。套印本版式都是周圍有板框,中間無行線,便于在天頭處作眉批,行格加圈點。
套印本在清代有所繼承印刷。官刻的有清初順治年間五色本《勸善金科》,康熙年間朱墨本《曲譜》,四色本《御制唐宋文醇》等。民間私坊也有佳作,僅《杜工部詩集》就有道光年間涿州盧坤的六色本和廣東葉云庵的五色本等。(吳玲芳 錢萬里)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印刷,請回復【善本古籍】*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