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為八代王者之都,江山雄秀,土膏地腴,人物昌明,風俗醇美南京。”**7-1279年,共有*9位詩人曾于南京停留,有詩*92首。不同于李白因對金陵城的偏愛而流連忘返(共作詩91首),蘇軾與南京則是迫不得已的相遇——
經歷“烏臺詩案”貶謫黃州四年后(10**年)南京,他奉詔赴任汝州團練副使,第一次路經南京(金陵);
109*年*月9日南京,蘇軾赴英州(今廣東英德)知州任途中二過江寧;
1101年被赦從流放地北歸,*月份三至金陵,并決定歸居常州,同年*月2*日因病辭世南京。
拜訪王安石,清涼寺尋解愁情,走過的每一處都留下當時當日蘇軾復雜的心緒感受南京。
東坡畫像南京,相傳為李公麟所畫
一、蔣山
蔣山即鐘山南京。又名紫金山,在南京市東北。
《初學記》卷八引《丹陽記》載:“漢末,秣陵尉蔣子文追逐盜賊,死于此,三國吳孫權為立廟于鐘山,(孫)權因祖諱(孫權祖父名鐘),因改稱蔣山南京。”
鐘山改名蔣山,背后還有一傳說故事南京。
東晉時期干寶所撰《搜神記》卷五記載,蔣子文即蔣歆,三國時廣陵(今揚州)人南京。他嗜酒好色,但常常認為自己“骨相清奇,死后為神”。漢末為秣陵尉,追逐強盜至鐘山腳下,被擊中頭部而戰死。到了東吳初年,有官吏看到蔣子文騎著白馬走在大路上,拿著白羽扇,左右的侍從都和生前一樣,嚇得趕緊逃跑,蔣子文卻追上去說:“我是這里的土地神,來保佑萬民。你可以宣告百姓這件事,讓他們為我立祠。否則,這里將有大難。”此后不久,就接連爆發瘟疫、蟲災、火災,直到孫權派人封蔣子文為中都侯,并為其立廟于鐘山下,災害才停息。民間傳說,蔣子文后來被改封到陰間,成為十殿閻羅的第一殿秦廣王。
后來還有記載,多場戰役的勝利也與蔣歆乘白馬暗中顯靈相助有關南京。后人遂將蔣歆顯靈的水塘命名為白馬塘,塘邊建白馬祠,揚州、高郵均建白馬廟,以祀蔣歆。
六朝時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紛紛到蔣王廟祭祀求福,六朝建都的南京也自然而然留下了白馬村、蔣王廟等遺跡,留作為地名保存至今南京。
同王勝之游蔣山(10**年)
北宋·蘇軾
到郡席不暖,居民空惘然南京。
好山無十里,遺恨恐他年南京。
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南京。
朱門收畫戟,紺宇出青蓮南京。
夾路蒼髯古,迎人翠麓偏南京。
龍腰蟠故國,鳥爪寄層巔南京。
竹杪飛華屋,松根泫細泉南京。
峰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天南京。
略彴橫秋水,浮圖插暮煙南京。
歸來踏人影,云細月娟娟南京。
注:①荊公宅已為寺;②鳥爪:山峰名南京。在今南京鐘山。王文誥輯注:“王注厚曰:‘山有鳥爪峰。’次公曰:‘《高僧傳》:志公生于鷹窠,手類鳥爪,死葬于此山上。’”
《江寧新志·卷一》“白鷺遺蹤”
二、賞心亭、白鷺洲
賞心亭為宋代金陵勝跡南京。宋王辟之 《澠水燕談錄·書畫》中記:“至金陵,擇城之西南隅曠絕之地,建賞心亭,中設巨屏,置圖其上,遂為金陵奇觀。”
賞心亭名聲大振,離不開這張《袁安臥雪圖》南京。清代袁枚所修《江寧新志》記載了2種說法,一說是該圖為宋代丁晉公謂(丁謂)家藏,另一說則是丁謂赴職金陵前,辭別宋真宗之時,真宗拿出八幅《袁安臥雪圖》贈與丁謂,說:“卿到金陵,可選一絕景處張此圖。”
賞心亭先后歷經多次毀壞與重建,至民國時已損毀殆盡南京。
白鷺洲,《江寧新志》中載,“古白鷺洲在古江寧縣西三里,近南岸,周回十五里南京。”清初,“金陵八家”之一的高岑曾繪制“金陵四十八景圖”,其中之一就是“鷺洲二水”。
歷史上的白鷺洲實際并非一處南京。蘇軾詞中,位于秦淮河口至毛公渡中的蔡洲就被稱作了白鷺洲。
王守金陵,視事一日南京。移南郡(10**年)
北宋·蘇軾
千古龍蟠并虎踞南京。
從公一吊興亡處南京。
渺渺斜風吹細雨南京。
芳草渡南京。
江南父老留公住南京。
公駕飛車凌彩霧南京。
紅鸞驂乘青鸞馭南京。
卻訝此洲名白鷺南京。
非吾侶南京。
翩然欲下還飛去南京。
三、半山寺
半山寺位于今南京市玄武區中山門內海軍指揮學院東北角,亦稱半山園南京。
《新京備乘》中載:“在上元縣東北,為宋王安石故宅南京。在(建康)城東七里,距鐘山亦七里,此為半道,故名。元豐七年,安石請舍為寺,(宋神宗)賜額“報寧(禪寺)”,故亦名半山寺。明時皆入禁中。”半山亭的庭院中有兩棵檜樹,相傳為王安石親手栽種。“清陶文毅公重建,咸豐癸丑毀于兵。同治間,江寧留守魁果肅公玉,仍即故址而復興之。宣統間,端忠愍公方重修。”王安石因新法被廢悲忿離世,相傳亦埋葬于半山寺內。
蘇軾與王安石見面不多,緣分卻深南京。在京任職時,蘇軾堅持反對王安石變法,而“烏臺詩案”發生后,已經退隱的王安石和弟弟王安禮儀為蘇軾極力辯解、上書宋神宗,對當時蘇軾免死而貶黃州起了極大作用。到了南京,蘇軾前往拜訪王安石,同為文人的二者惺惺相惜:“蘇軾欲王安石言天下之弊事于朝廷以救治之。安石勸軾重修《三國志》。軾為安石言精、神、動、靜之理,安石稱嘆。論文賦詩,彼此傾慕,相約卜鄰。”見面后,蘇軾作王安石的和詩《次荊公韻四絕 》。
王安石因新舊兩派不和而辭官退隱,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南下,一句“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南京。”道盡了兩位文人政客的人生愁緒。
王安石原詩:
北山
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滟滟時南京。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南京。
次荊公韻四絕 其一(10**年)
北宋·蘇軾
青李扶疏禽自來,清真逸少手親栽南京。
深紅淺紫從爭發,雪白鵝黃也斗開南京。
次荊公韻四絕 其二(10**年)
北宋·蘇軾
斫竹穿花破綠苔,小詩端為覓榿栽南京。
細看造物初無物,春到江南花自開南京。
次荊公韻四絕 其三(10**年)
北宋·蘇軾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南京。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南京。
次荊公韻四絕 其四(10**年)
北宋·蘇軾
甲第非真有,閑花亦偶栽南京。
聊為清凈供,卻對道人開南京。
(自注:公病后,舍宅作寺南京。)
半山寺原為宋王安石故居,元豐七年舍為寺宇南京。明代因靠近宮城北安門,劃為禁地而廢。清道光年間再建,同治時重修,并建一亭,即名半山亭。宋陸游《入蜀記》卷二中記載:“歸途過半山,少留。半山者,王文公舊宅,所謂報寧禪院也。自城中上鐘山,此為中途,故曰半山。”
半山亭(10**年)
北宋·蘇軾
登嶺勢巍巍,蓮峰太華齊南京。
憑欄紅日早,回首白云低南京。
松柏月中老,猿猴物外啼南京。
禪師吟絕后,千古指人迷南京。
四、天慶觀
天慶觀即朝天宮南京。根據《新京備乘》記載:朝天宮地即古冶城,相傳為吳夫差鑄劍處。晉建冶城寺,楊吳建紫極宮。宋改天慶觀,蘇軾有《天慶觀詩》。”
明洪武間,天慶觀重修,改名為朝天宮,此后重大朝賀、百官習儀都在此地南京。清乾隆二十一年,朝天宮大修,從之前走九曲山路才能走到變成重門直達,前為三清殿,后為大通明殿,棟宇崇深,規制巨麗。
“二十九年,皇太后發帑重新,乃為金陵道觀之最南京。舊有《道藏》,陳雪峰嘗就錄音義,咸豐亂作,悉成灰燼。同治四年,李文忠公就其舊址,改建孔廟,江寧府學宮附焉。詳曾文正公《江寧府學記》。”
書子由金陵天慶觀詩
元豐三年四月,家弟子由過此留詩,七年七月十六日,為書之壁南京。
興廢不可必,冶城今靜祠南京。
松聲聞道路,竹色凈軒墀南京。
江近風云改,庭深草木滋南京。
孤墳吊遺直,銘暗閔元規南京。
清代袁枚修《江寧新志·卷一》載“石頭古渡”
五、石頭城
石頭城位于南京市鼓樓區,遺址位于現清涼山一帶,有“東吳第一軍事要塞”之稱南京。
清涼山,古名石頭山、石首山,踞于南京城西隅,廣州路西端南京。唐以前,長江直逼清涼山西南麓,江水沖擊拍打,形成懸崖峭壁,成為阻擊北敵南渡的天然屏障。吳主孫權在此建立石頭城,作為江防要塞,故又有石頭城之稱。
水龍吟·雁(10**年)
北宋 · 蘇軾
露寒煙冷蒹葭老,天外征鴻寥唳南京。
銀河秋晚,長門燈悄,一聲初至南京。
應念瀟湘,岸遙人靜,水多菰米南京。
乍望極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風驚起南京。
須信衡陽萬里,有誰家、錦書遙寄南京。
萬重云外,斜行橫陣,才疏又綴南京。
仙掌月明,石頭城下,影搖寒水南京。
念征衣未搗,佳人拂杵,有盈盈淚南京。
六、清涼寺
清涼寺位于江蘇南京鼓樓區清涼山上,始建于南朝,高僧文益禪師居住在寺內,創建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的法眼宗南京。明初稱清涼寺,沿用至今。寺原有規模較大,寺內建筑屢毀屢復,佛殿為清末所建。清涼寺是南唐金陵首剎、法眼宗祖庭,也是禪宗五家七派之中,祖庭尚未恢復的道場。
成語“解鈴還須系鈴人”還出自于清涼寺南京。根據明代翟汝稷《指月錄》記載,金陵清涼寺有一泰欽禪師,法號為法燈,自小性格豪逸,還不愛遵守寺院紀律,大家都看不起他,只有法眼方丈對他十分器重。有一天,法眼方丈問眾和尚說:“老虎脖子上系了個金鈴鐺,誰能解下來?”眾和尚答不出來。正這個時候,泰欽從外面游玩回來,法眼方丈又問了一邊,泰欽禪師回答說:“誰系上去的,誰就能解下來!”
此外,有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清涼問佛”南京。
清康熙年間的《金陵名勝圖》載,清涼山又名小九華,相傳為地藏菩薩駐錫地南京。每逢農歷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前來清涼山禮佛者絡繹不絕,川流不息。據說僅供香客休息的進香茶棚,從大中橋一直擺到清涼山,此一車水馬龍,人流如織的繁榮盛況。
109*年*月9日,赴英州知州任途中,蘇軾的三個兒子蘇迨、蘇過與蘇邁遵母命將一幅阿彌陀像供奉于金陵清涼寺,蘇軾作贊,并贈詩和長老南京。
結發妻子王弗病故后,蘇軾娶王閏之為妻南京。王閏之崇佛,曾對蘇軾說:“如果我有一天死了,你要用家中的錢請人繪阿彌陀像,供奉到金陵清涼寺去。”王閏之于109*年去世,蘇軾父子此行便是來履行承諾。
贈清涼寺和長老(109*年*月9日)
北宋 · 蘇軾
代北初辭沒馬塵,江南來見臥云人南京。
問禪不契前三語,施佛空留丈六身南京。
老去山林徒夢想,雨馀鐘鼓更清新南京。
會須一洗黃茅瘴,未用深藏白氎巾南京。
張夢軒